暑假本是欢乐时光,溺水却悄然成为儿童意外死亡的“头号杀手”。尽管2025年多地已推行“水域电子围栏+人脸识别预警”系统,但农村覆盖率仍不足40%,守护网尚未织牢。暑期刚过一半,全国多地已接连曝出儿童溺水悲剧。
\n更让人揪心的是:90%的儿童溺水事件发生时,监护人就在场,却没能及时识别异常。为此,我们整理了“防溺水全攻略”,从游泳前的准备到溺水时的识别,再到急救步骤,家长一定要认真看完,关键时刻能救命!
\n游泳前:
\n做好这几点,从源头减少风险
\n防溺水,从准备阶段就要严防死守。家长和孩子都要记住这些“基础必修课”:
\n孩子必学3件事
\n\n不单独行动:游泳必须有家长或同伴陪同,野河、水库、无救生员的水域坚决不去,看到“禁止游泳”警示牌,转身就走。\n主动说“不”:如果平时容易抽筋(小腿、脚趾),要告诉家长“今天不去深水区”;空腹、刚吃饱(1小时内)或玩累了,直接说“现在不适合下水”。\n认真热身:下水前先活动5分钟(拉伸胳膊、踢腿、慢跑),让肌肉适应;水太凉的话,先用浅水拍拍胳膊和腿,别直接跳进去。\n\n家长必做3件事
\n\n选对地方:去正规游泳场所,提前看是否有救生员、救生设备(救生圈、救生杆等),野河、野塘再凉快也不能去——水下可能有暗礁、淤泥,危险藏不住。\n观察状态:摸下孩子额头,问问“饿不饿、饱不饱”,如果孩子精神差、脸色不好,直接说“今天先不玩水,状态好了再去”。\n备齐物品:带好换洗衣物、防滑拖鞋,盯着孩子做完热身,别让他急着冲下水。\n\n游泳时:
\n警惕“无声溺水”!这些信号要认清
\n溺水发生时,孩子往往无法呼救,而黄金救援时间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!家长必须学会识别这些“无声的溺水信号”。
\n孩子出现这些情况,可能正在溺水:
\n\n嘴反复沉到水里又浮上来,像在“喝水”;\n手臂向前伸,却划不动水,没法往岸边游;\n身体直挺挺在水里(看着像站着,实际可能站不稳),手脚不动;\n眼神发直、没焦点,喊他没反应;\n原本玩得开心,突然安静下来,头低着、嘴贴水面(可能已开始下沉)。\n\n这些地方最容易出意外,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:
\n\n 泳池里抽筋或打闹:公共泳池人多,孩子抽筋或打闹时可能呛水,一慌就容易出事;\n 浅水区分心看护:别以为浅水区安全!孩子滑倒、抽筋都可能导致溺水,家长别玩手机、聊天,眼睛别离开孩子;\n 用充气玩具在深水区玩:游泳圈、充气玩具不是救生装备,水流一变可能翻倒,孩子抓不稳就会呛水;\n 家中蓄水容器:5岁以下孩子要当心!浴盆、水桶、洗衣机里的水,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“深水区”;\n 小区景观池、工地水坑:家附近的户外水域别大意,景观池、施工留下的水坑,孩子贪玩靠近就可能掉进去;\n 结伴去野外玩水:野河、野塘岸边滑、有淤泥水草,没家长看着,孩子冒险下水很容易被困。\n\n万一溺水:
\n黄金救援时间短,这样做能救命
\n如果发现孩子溺水,要保持冷静,不可惊慌失措。记住这几步,争分夺秒救人:
\n第1步:迅速识别与安全施救
\n\n 保持冷静,确认安全:发现溺水时,首先保持镇定!快速扫视周围环境,确认无急流、障碍物等威胁救援者自身安全的因素(如泳池附近的水泵,必要时先断电)。\n 定位与接近:\n\n\n优先使用工具:若有救生圈、救生杆或绳子,立即使用!将救生圈抛给溺水者,或用救生杆/绳让其抓住并拉回。救援者要站稳,避免被拖入水中。\n徒手入水(谨慎):若无工具,尽量从浅水区或岸边接近。从溺水者背后靠近,抓住其腋下,托起其头部露出水面,迅速拖至安全地带。避免被慌乱中的溺水者正面抱住。\n\n第2步:基础生命支持(上岸后立即进行)
\n\n将孩子平放于硬质地面,快速检查呼吸与心跳。\n无呼吸/心跳时:立即心肺复苏(CPR)!\n\n胸外按压:双掌叠放于胸骨下半部,垂直下压1/3-1/2胸腔深度(儿童),频率≥100次/分钟。
\n人工呼吸:每30次按压后,进行2次人工呼吸(头后仰、捏鼻、口对口吹气1秒,见胸廓起伏)。
\n\n恢复呼吸但未清醒时,侧卧保持气道畅通,持续观察。\n\n第3步:紧急求助与后续处理
\n\n进行急救的同时,立即拨打120!清晰说明地点、孩子年龄、状态及已采取措施。\n即使苏醒,也必须送医!警惕“延迟性溺水”(干性溺水/次生溺水)——肺部损伤可能在数小时甚至数天后引发呼吸衰竭。(资讯)\n\n本文观点来自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樊霞云及综合自澎湃新闻
\n原标题:暑期儿童溺水高发!90%监护人在场却没发现?这些救命知识一定要看
\n
a股杠杆交易平台,炒股配资知识网,配资平台官网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